重慶長壽區一名一歲半的男童被婆婆誤留在電梯,被電梯里一位十一、二歲的小姑娘抱起。電梯關閉後,小姑娘卻把男找房子童摔到地上猛踢。男童婆婆追到25樓,找不到孫子。小姑娘還拍拍老人說“阿姨不要著急”。之後,孩子被找到,渾身是血地躺在小區樓下,生命垂危。(12月5《京華時報》)
  一個年僅十一二歲的小女孩,在人們的印象中,應該是見到殺雞都要害怕的年紀,卻對一個活生生的一歲男童又摔又打,確實讓人匪夷所思。事後面對急著尋找孩子的老人時的鎮靜買屋,更是讓人不寒而慄。作出如此舉動的個中緣由,也許只有小女孩自己最清楚。不過,外人看來無法理解的事情,在當事人那裡,或許自有其“講得通”的邏輯。
  比如,“北京支票貼現大興摔童案”主犯韓磊,他將摔童解釋為“不知道車裡有小孩”,此說當然不可信,也在法庭上得到了辯護人的駁斥。但是,無論他知不知道車裡有小孩,他摔車裡的“東西”卻是事實,而摔的原因則是因為與小孩母親發生口角而“遷怒”於車裡的“東西”。由口角而發怒,由發怒而遷怒,由遷怒而摔“東西”,單從邏輯上來講,還是講得通的。可是,重慶這位摔男童的小女孩,她的邏輯又是什麼呢?
  被摔男童一家一個月之前才搬來小區,之前根本不認識這個小女孩,素不相識,摔孩子的怨氣何來呢?難道是剛剛在家挨了父母責罵,遷怒於男童?可是,在家挨過責罵的孩子數不勝數,怎麼不見別的孩子有西裝如何狠毒遷怒之舉?難道是在學校學習不順心,心情不爽,遷怒於男童?可是,學習不順心的孩子並不少見,為什麼如此遷怒的孩子這麼罕見?
  之所以要探究小女孩摔男童事件背代償後的邏輯,是因為,我們需要知道小女孩為什麼要摔這個素不相識的孩子,促使她有此舉動的驅動力是什麼?這麼做對她而言,能夠帶來什麼樣的好處,或者能夠使什麼樣的情緒得到發泄?最終的答案未必能讓人理解,但只要是事實,我們就可以據此瞭解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。
  雖然有研究表明,攜帶某種基因的人更容易出現暴力傾向,但是,人的性格、行為方式、判斷是非的能力、約束自我行為的能力等,更多取決於後天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。具體到這個小女孩,必須通過對其行為背後邏輯的探究,知曉到底是她的學校教育出了問題,還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,亦或是她身邊的生活環境存在問題。
  小女孩摔童事件或許是偶發的,但考慮到近些年時常出同的暴力事件,以及很多人身上存在的暴戾之氣,在作為個案來研究之外,我們還需要探究這一事件之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因素。找到了病根,才能對症下藥,也才能懲前毖後,治病救人,盡可能地對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,盡可能地減少此類問題孩子的產生,讓這個世界沒有傷害,也沒有被傷害。
  文/張楠之  (原標題:女孩暴力摔打男童,哪個環節出了問題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25hofq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